竹塹啟蒙話當初
「世傑開墾竹塹,建家立業,聚族居於樹林頭方面,時鄭氏遺儒匿居竹塹,乃開村塾訓蒙兒童,是為新竹教育之始。」這是錄自新竹叢誌文教篇的一段話,說明新竹的教育,開始於康熙年間的私塾。到了雍正年間淡北建廳治於竹塹,移民日見增多,先民的墾殖有了成果,生活也逐漸改觀,因此書塾也漸具規模,但是尚未見有塾師姓名的記錄。
乾隆年間,鄭崇和自後龍移居竹塹,設帳授徒。嘉慶年間,王世傑的五世孫─王士俊在樹林頭訓蒙。邑中鄭用錫、鄭用鑑兄弟皆拜在他的門下。後來鄭氏兄弟陸續中式,始見載諸志。這些書塾,均為私人為識字而設的教育場所,並非官方學校。
淡水廳原有義學,是乾隆廿六年,永定貢生胡焯猷在自宅─興直堡坪頂山腳(台北縣新莊),設立的明志書院。另捐田地充為學租。乾隆四十六年,淡水同知成履泰,將明志書院移建於竹塹西門內(舊省立新竹醫院舊址對面,及西門街一帶)。這就是新竹市的設立儒學(公立學校)的開始。其實它的經費,大部份都是民間捐獻的。可算半官民的機構,時間比起台南府的儒學要晚一百十五年。(蘇子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