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雅韻薪傳 / 科舉制度在竹塹

【科舉制度在竹塹】

竹塹城內雖然於乾隆年間建立半官方的儒學─明志書院,直到嘉慶廿一年(一八一六)竹塹始肇建學宮。有了官方的文廟,書院裡就讀的學生也要經考試、選拔一番。嘉慶廿三年開始考取文童生六名、武童生二名,准入儒學。自此,竹塹文運大開,鄭用錫、郭成金等人陸續中式,打開了一條新竹人求取功名的管道。

清朝的科舉,如果拿現在的考試制度比擬,丁等考試及格才可參加丙等,普考及格才可參加高考一樣,有1.歲考2.鄉試3.會試4.殿試四個階段。一定要逐段經過許多次考試才能過關。

【考秀才】

在儒學就讀的庠生,學業成績優異,就可以參加歲考。歲考要通過縣試、府試、學政試共十五場考試。及格才能成為「秀才」。秀才原是通俗名稱。正式名稱應叫做「生員」。而生員也是包括廩生、增生、附生等的統稱。另外尚有國子監初級學生─監生,及廩生學優荐入國子監太學─貢生。不過做了生員之後就名列地方士紳,到公開場合也算是有體面的人。套一句現代術語,算是「知識份子」了。

【考舉人】

有了生員資格,才能應考「舉人」。這場考試叫「鄉試」。是以省為單位舉辦的。鄉試共三場。首場─四書制義三題,五言八韻詩一首。第二場─五經制義五題。(各經一題)。第三場─策問五題。及格者稱為舉人,又稱孝廉。鄉試第一名叫解元。說到「解元」就想起台灣通史記載的歲時風俗:七月七日古曰七夕。士子供祀魁星,祭以羊首,上加紅蟳,謂之「解元」。值東者持歸告兆,以羊有角為「解」。(羊和角兩個字左右合併即成解字)而蟳形若「元」。士子祭魁星,就是希望能考中解元。北郭園詩鈔裡就有鄭用錫之孫─景南祭魁星的記錄。(詳閱斯盛社考)。舉人並不是官名,而是鄉試及格者的稱呼。不過舉人可受賜頂帶、衣帽及白銀二十兩。家裡門前可以掛「文魁」的木匾,並取得參加會試的資格。

【考進士】

參加中央舉辦的會試及格,叫做「貢士」。貢士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及格,才能稱為「進士」。雖然殿試是一種形式,是由禮部官員一一臚唱拜謁皇帝,並由皇帝親點一、二、三名。好叫所有進士成為天子門生。光緒廿年新竹出身的舉人陳濬芝,甲午恩科陶世鳳榜,會試中式後據說聽到台灣要割讓給日本,家鄉的巨變使得濬芝無心參加殿試,匆匆返台。因此陳濬芝嚴格說來只能稱為貢士而不是進士。

進士之稱呼也分三等。即一甲、二甲、三甲之分。一甲稱「賜進士及第」。二甲稱「賜進士出身」。三甲稱「賜同進士出身」。這些進士除了賞銀、官服、頂帶之外,他的榮耀又比舉人更高一等。

台灣生員如果要參加鄉試考舉人,須於秋季在福建省福州府應考,稱為秋試。進士則於其翌年春季前往北京應試,稱為春闈。路途遙遠,需一筆盤纏,且困難重重。因此全台灣的舉子考中進士的不滿四十人。

    本文錄自竹社社長 蘇子建老師所撰《塹城詩薈》一書。

跳至網頁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