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雅韻薪傳 / 舊式教育在竹塹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舊式教育在竹塹   

【崇儒學】

我國教育,一向以儒家思想為中心。因此各縣都設有學宮,也就是孔子廟。那是官方的文廟,也是學生精神教育的大本營。與書院毗鄰而立。如果是私塾,也會供奉孔子神位。

孔子教學,以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之六藝為教材。德、智、體、群四育兼備。尤以周公的禮、樂為教育的重心。清代書塾的教育,雖然承襲孔子的教育理念,但大都以識字和應付科舉為目標。所以教師授課多以四書、五經、詩賦為主。同時重視道德教育。他們在進入儒學成為庠生之前,都要在私塾受塾師的教導。所以很重視師承。

【尊師承】

竹塹名師─王士俊,門下出了進士─鄭用錫、孝廉─鄭用鑑兄弟,聲名大噪。陳錫茲門下出了舉人─鄭家珍、文士─張麟書等教育家。據說受聘到福州設帳,也出了不少科場得意的門徒。鄭釣磻門下也出了葉文樞、陳信齋等名士。高敬修門下三傑鄭十洲、劉梅溪、羅百祿也很出名。俗話說:「名師出高徒」。這些名師之門牆,必有一番嚴課與苦讀。當時印刷術不發達,書籍昂貴,有許多專門應付考題的試帖、制藝之類的補充教材,都要用手傳抄。如:鄭用錫的述穀堂制藝,可能是留與子孫研讀的。塾師遇有得意門生,可能會將秘本傾囊相授,好讓他在考場,依老師的經驗,參考作答,較能駕輕就熟,一舉成名。

【重道德】

至於道德教育,除了講解修身書類如孝經、論語等外,推行尊師重道。將「師」與天、地、君、親並列,設立至聖先師神位朝夕禮拜。設「惜字亭」,將書寫之廢紙,放入亭裡焚燒。嚴禁隨便丟棄或踐踏。倣效懷素設立筆塚,將用禿了的毛筆,收集掩埋等等,從日常生活的實踐著手。教導學生愛惜文房四寶之餘,更做到感恩與惜福。

 

【習舉業】

一般書院的生員求學的目的,主要是為了應付科舉。由海東書院(台南)的學規1.端士習2.重師友3.立課程4.敦實行5.看書理6.正文體7.崇詩學8.習舉業八項,可以推知書院教育的梗概。生員學成,所謂「學優則仕」,想求取功名後,得一官半職,好光宗耀祖。因此從小就無形中培養:「長大了,要做大官,發大財。」的觀念。在蒙館裡,像下面的詩歌,都耳熟能詳。

「白馬掛金鞍,騎出萬人看,借問誰家子,讀書人做官。」

 

    本文錄自竹社社長 蘇子建老師所撰《塹城詩薈》一書。

 



[1]懷素,字藏真,生於唐玄宗(737),晚年患風痹病,貞元十五年去世,享年六十二歲。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,他的草書稱爲狂草,用筆圓勁有力,使轉如環,奔放流暢, 一氣呵成,和張旭齊名,後世有顛素狂顛張醉素之稱。十歲那年,“忽發出家 之意” 幼貧為飯僧,找木板和圓盤,塗白漆書寫,勤學至盤、板都寫穿了,寫壞了筆 頭埋為“筆塚”。後植萬株芭蕉樹。以芭蕉葉練字。書房名為「綠天庵」。

 

跳至網頁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