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新竹詩人故事 / 探討鄭用錫的心路歷程

探討鄭用錫的心路歷程  本文作者蘇子建《塹城詩薈》

青雲之志在登科

鄭用錫是開台以來,以台籍編「至」字號登科的第一位進士。所以有「開台黃甲」的稱譽。也是淡水廳甲第的先鋒。台灣本係遠離中原的海島,當時清廷眼裡,所謂化外之地。教育普及的現今,學校品質尚難免有城鄉差距。何況當時交通不便,師資良萎不齊的情況下,台灣的書院出身的士子能高中進士,是一件讓地方父老引以為榮的事。不但竹塹士子為之振奮,鄭家上下的得意可想而知。

用錫春捷後,不急於出仕,先行告假回鄉省親。這期間,他領銜建議築造竹塹城,並親自督工,為鄉里的建設完成一件大事。後來他依照傳統「學優則仕」的觀念,進京供職,籤分兵部武選司。翌年補授禮部鑄印局員外郎兼儀制司。兢兢業業,精勤服職。

大半的讀書人參加考試,目的在中舉後謀得一官半職,發揮長才以報效國家。用錫的尊翁是塾師。因此用錫自幼就有繼承父志,讀好父書的初志。至於踏入仕途,到京師任職卻並不熱衷。

 

宦途險惡賦歸來

我們且欣賞用錫一首「慨時」的詩,探討他的想法。

無才堪報國,笑汝竟為官,雞犬昇天易,牛羊在牧難,

兢兢誰自履,瑣瑣盡高冠,浩耳吾歸去,何如樂澗槃。

【註】澗槃: 衛風,「考槃在澗」美賢者隱居澗谷之間。

這一首詩的寫作時間不詳。但是可以看出用錫對於宦途的感想。詩意是說:自己沒有什麼長才可以報效朝廷,竟作了官吏。家人因我作了官,從此可以更吃得開。但我要在官場上處理公務,為百姓造福是一件辛苦的差事。要面對眾多高官的監督,唯恐如履薄冰,兢兢業業的做事,還得不到應有的肯定。與其為五斗米折腰,不如賦歸去來,尋遊山水之樂。

感  作              鄭用錫

我生本不才,庸庸何所見,一官歸去來,幸侍寢門膳,

倏忽廿餘年,流光如掣電,到處皆險巇,人情多幻變,

軒冕似泥塗,昔貴今亦賤,不如收桑榆,行樂且安便。

這一首是用錫晚年的感作。辭官後侍奉老母。轉眼又過了二十多年。現在的心情,視高官厚祿猶如糞土,一切都看得很開。能及時行樂,安享晚年是多麼的美好啊!

用錫在「家大人誕辰書示二弟詩」有一段「………秉性厭紛華,經史課兒姪。生平所願望,箕裘能繼述………。」表達他不愛紛華的生活,希望教育兒姪克紹箕裘。用錫還鄉,復出掌教明志書院,乃居於上述的心理。因為用錫早已洞悉宦途的險惡,不慣官場陋習及奢侈淫佚的生活,所以任官僅只三年,便以母老乞養為由,辭官還鄉了。

 

詩勗兒孫讀父書

用錫辭官後閒了下來,最先關心的還是教育兒孫勤讀詩書。

        示松兒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鄭用錫

男兒貴自立,弧矢昔所懸,相期在千古,不讓今人前,

我年三十六,一第幸登天,蹉跎猶自悔,兀兀咩窮年,

窮通雖有命,爾志當益堅,譬如登華岱,奮跡陟其巔,

且披鄴侯架,更著祖生鞭,光陰如過隙,轉瞬難久延,

桑榆收已晚,時逾境亦遷,門閭吾望子,勿復廢鑽研。

這一首五古詩,是用錫寫給長子如松,勉勵他不要蹉跎歲月,要加快腳步,好像爬山一樣,以不達山頂誓不罷休的精神,繼續鑽研功課。

鄭如松名德榕號蔭坡,道光廿九年舉人。用錫視他為鄭家的千里駒。當然希望他能更上一層樓,考中進士以慰父望。

同樣的如蘭、如金二姪入泮,以及諸姪進學,都先後賦詩勉勵。尤其是對如松之子─長孫景南特別關愛。不但幫他成立詩社,並親自主盟,還準備北郭園裡的鄰花居,做為景南的書房,就近照顧。有空還為他批改文章。既高興他學問大進,又擔心他體弱而不敢嚴課。心境十分複雜。據縣志載:景南在咸豐丙辰十五歲進學,十七歲補稟生。雖然年少,但表現非凡。難怪用錫的鍾愛與鼓勵。唯恐口舌無法表達,還數度賦詩表示心意。那一幅好爺爺的模樣,實在令人感動。

示長孫景南             鄭用錫

我昔當爾歲,小技尚未售,爾年方十七,已作泮宮遊,

今茲二十一,年富力更優,天姿或可造,勿與庸俗儔,

所居好恬靜,落落迥不猶,期保千金體,心氣歸和柔,

此是養生訣,併為學業謀,傳薪今賴爾,力穡當有秋。

景孫體弱未嚴課而詩文日進喜而賦此

暮年藉此足歡娛,鎮日摩泮筆硯俱,

冀汝清聲逾老鳳,喜無靈駕異凡駒。

文章有福關聰穎,軌範相期共步趨,

最慰書香傳一脈,天將晚景慰桑榆。

與前兩首類似的詩,在北郭園詩鈔裡還有幾首。詩中關心景孫的健康,高興他的長進,期許他的將來,後繼有人,晚景堪娛。這時候用錫的心境,確似無限美好的夕陽。但是天妒英才,景南的壽命好似不長。同治九年楊雪滄受鄭如梁之託,為北郭園全集寫序時,言及:「………蔭坡(如松)小坡(景南)相繼凋謝………。」(據查,如松卒於咸豐十年,景南卒年不詳,但同治九年兩人都已經離世。)用錫一脈精英盡失,直到十州鄭登瀛出世,才恢復文名。

 

鄉儺民瘼總關情

最近常聽媒體報導,熱心公益的團體,在提倡富而好禮的社會。關心需要幫助的孤苦無依、老弱、殘障者。伸出溫暖的手,挽救不幸的人群。這些善行,其實古時已有,並不是現今公益團體或宗教團體的專利。那時他們叫積陰德,默默行善不欲人知。

道光年間,開台黃甲─鄭用錫辭官回鄉後,居家以讀書為樂。閒暇時課讀兒孫外,對地方公益也非常熱心。他以一方之望,到處排難解紛。作「勸和論」,苦口婆心勸誡分類械鬥者。其他如:修橋造路、協防外患、捐輸津米、辦理團練、維護治安等等功勞都載於諸志,不想詳述。

筆者想從他在「北郭園詩鈔」點點滴滴的記錄中,探討他的慈善、節儉、關懷社會的善心所在。

道光廿年,英人發動鴉片戰爭之前,已有到處賣鴉片賺取暴利的行為。他看到英人來滬尾(淡水)偷賣鴉片,為害同胞,賦「鴆毒」表示憂心。

鴆毒來西土,斯人何欠迷,阿房三月火,函谷一丸泥。

能何心肝黑,全令面目黧,昏昏成世界,竟認作刀圭。

雖然老先生的憂心和先見之明,沒有挽回一場浩劫。中國人承受鴉片的毒害實在太大了。相繼而至的喪權辱國,人民的塗炭,深深烙印在人們的心坎裡。

中元觀城隍賑孤二首

神輦扶來鹵簿譁,滿街香火迓爺爺,不知男女緣何罪,為解兇災共荷枷。

【註】鹵簿:鹵,大盾也。以大盾領一部之人,護衛車駕之謂。

恤祭陰孤飯滿筐,抛遺塵土雜餘糧,可憐南邑珠同貴,莫貸監河半粒償。

新竹城隍廟是全省最有靈驗的廟宇之一。凡是地方官履新,例須晉廟行香。廟格與文、武廟同屬於官廟性質。雖然是縣級城隍廟,卻是晉封威靈公的都城隍。鄭家對城隍廟的修建也曾出錢出力,淵源很深。每年中元普渡,城隍爺出巡,信徒荷枷隨香,成行成隊。用錫看到賑孤的飯,滿筐拋棄地上與塵土相混,覺得可惜,在字裡行間,我們可以體會出他的節儉、惜福與不迷信的思想。第二首絕詩轉句,「可憐南邑珠同貴」的下面尚有用錫的註說:「時台郡米價騰貴,民有食薯葉者」。可見他也很關心民生問題。

鄭、林兩家在新竹稱外公館與內公館,有良田幾千畝,年收稻米幾萬石。恰遇天旱欠收,米珠薪桂。對岸也發生饑荒,需糧孔急。於是本地米糧,源源不斷運出外地。商人可以趁此撈一筆財富。但是如果竭澤而漁,挖肉補瘡,鄉人何堪?貧戶更是可憐。用錫知道此事,便運用其影響力,禁米出口,拯救鄉人免於饑餓。這一首「禁米出口」詩,可見其愛護鄉人的老婆心。

禁米出口

救鄰宜惠糴,王政已推詳,深願舟多汛,焉如戶鮮藏,

取漁愁竭澤,割肉笑醫瘡,為語關津客,防飢念故鄉。

用錫治家嚴謹,要求兒孫勤學上進外,要節儉、惜福。北郭園築成後,寫了好幾首詠景詩及答謝賓客的唱酬詩。其中有一首「北郭園即事勗諸兒」提出許多故典訓誡諸兒,要他們體認創業維艱,守成不易的道理。當時的鄭家正是如日中天,而用錫為官知勇退,為富知勤儉,未雨綢繆,貽謀深遠,仁慈行善堪為鄉里典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《塹城詩薈》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北郭園興築完成後鄭進士特別寫了一篇北郭園記〉來說  明其因由與對子孫的勗勉及期待。世事無常滄海桑田,要持  盈保泰誠非易事;夫亦知前事之廢興,即為後事之龜鑑者鄭進士這篇北郭園記〉不啻是留給子孫最好最寶貴  的禮物與財產了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 北郭園記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鄭用錫
    凡境由於天造者,其施功也易為力;而其由於人造者,非窮締搆之能、極心思之巧,無由化平淡為新奇,此事之所以難而功之所以倍也。
    塹城背山面海,自東而南而北,層巒疊巘,高出雲霄,當有名勝之區,足以供遊覽而資棲息。然距城較遠,且徑險林深,彝獸叢處,僅為樵獵往來之地。
    余自假養歸田,屈指至今,已十餘載。自顧樗櫟散材,無復出山之志。竊效古人買山歸隱,以樂殘年;乃此願莫償,求一勝地而不可得。
    庚戌,適鄰翁有負郭之田與余居相近,因購之為卜築計。而次子如梁亦不惜厚貲,匠心獨運,搆材鳩工,前後凡三、四層,堂廡十數間,鑿池通水,積石為山,樓亭花木,燦然畢備;不數月而成巨觀,可云勝矣!
    嗟夫!以鄰翁艱難創置,至其子孫不能有,迺為我有,而次子復藉此區區,相其陰陽,因其形勢,欲極一時之盛。夫亦知前事之廢興,即為後事之龜鑑者乎?余既爽然喜,復惕然憂。顧今已老矣,無能為好山好水之遊,而朝夕此地,亦足以杖履逍遙;仰而觀山,俯而聽泉,尋花看竹,聞鳥觀魚,豈不快哉!至於盛衰之道,祗聽後人之自致,非予敢知也。爰額之曰「北郭園」,蓋因其地以名之。而諸山拱峙,翠若列屏,又與李太白「青山橫北郭」句相吻合也。是為記。

跳至網頁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