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詩人的故事- 本文作者:蘇子建老師
【竹塹築城的故事】
古城一角看迎曦,緬想濱防植竹時,
閱盡滄桑餘感慨,殘壕廢道柳絲絲。
這一首詩是署名芝亭做的「古城迎曦」。「迎曦門」在新竹市東,又叫「東門城」。是新竹碩果僅存的城門遺跡。這短短的廿八個字,概略的交代了古城在磚造之前,還有一段以種植刺竹充做圍牆的日子。現在那城門旁的濠溝成了大排水溝,溝旁的廢道一排楊柳,垂下絲絲的柳條了。(現在種的是榆樹)
翻查前賢的詩,單單以迎曦門為題的作品不多。民國六十一年春,恰逢紀念王世傑開拓新竹二百八十年,竹社舉辦詩人大會。次唱詩題,就是「迎曦門懷古」。當中竹社詩人的佳作抄錄如下:
迎曦門懷古 黃祉齋
迎曦歲月幾經過,此日登臨發浩歌,
勝蹟於今三易主,城樓依舊聳嵯峨。
仝題 張奎五
絡繹輪蹄繞道過,東城依舊聳嵯峨,
爽吟閣徙梅花杳,零落潛園感逝波。
仝題 范根燦
叢筠野棘地偏頗,拓墾追思忍折磨,
兩百餘年城蹟在,晨暉光被後人多。
第一首談到迎曦門的歲月,已經換了前清、日據、民國三個朝代的管轄,而今城樓依舊聳立在市區街道的中心。使人讀了不禁興起光陰易逝,人事滄桑之感。
第二首起句「絡繹輪蹄繞道過」及承句「東城依舊聳嵯峨」,敘述東門城位於街道要衝,卻沒有因都市計劃而被拆成馬路。為了保存古蹟,許多絡繹不絕的行人、車輛都繞道而過。轉結兩句「爽吟閣徙梅花杳,零落潛園感逝波」,提到當年日人佔據台灣時,藉都市計劃之名,將竹塹的名園─潛園,從中間剖開,築成中正路及西大路。將爽吟閣拆遷到松嶺之上,當親王下榻的紀念。而園裡的數百株梅花也不見了。零零落落的潛園,令人感慨富貴恰如過眼雲煙,瞬息即過。人生的興亡盛衰,變化太快了。
第三首起承兩句「叢筠野棘地偏頗,拓墾追思忍折磨」,敘述竹塹的開拓當初,先民胼手胝足,披荊斬棘,將位處偏僻,到處荊棘的莽原,開墾拓殖,成今日的繁華都市。所謂「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。」懷念當初怼受折磨的先民,令人起敬。
回想三百年前王世傑開拓竹塹時,竹塹還沒有城池。是一片荒蕪的草原。康熙六十年,台灣總兵藍廷珍,平定鴨母王朱一貴之亂。隨軍幕府藍鼎元(號鹿洲),著東征集,觀察竹塹的地勢,寫「紀竹塹埔」。依據他觀察當時的竹塹,認為竹塹位於,淡水(滬尾)與台南(郡城)間,北上南下必經之地。草原中,鹿豕成群,野人出沒,如果沒有雇人保護,有受襲擊的危險。衡量地勢,建議於竹塹設治,以扼彰淡之要。而且有了吏治、墾民的稅收、治安及撫番工作都能順利推行。清廷採納所稟,遂於雍正元年設淡水廳,轄大甲溪以北的一大片土地。
淡水廳成立之初,竹塹並無城郭。同知以安全堪虞,廳署設在彰化(半線)辦公。雍正十一年,淡水同知徐治民在士林莊一帶,用刺竹圍成方圓四百四十餘丈,算是城牆。然後建了四個城門供內外出入。但是人又回到彰化辦公,好似流亡政府。直至乾隆廿一年,同知王錫縉始移署竹塹。廿四年楊愚接任同知,看到刺竹已枯,只剩城門,於是添防增修,補種刺竹,使城郭的防衛較俱規模。後來海盜蔡牽出沒沿海村落,城的外圍築一道土牆,增加防務。不料,地方械鬥、英艦侵援等禍患接踵而來,真是多事之秋。於是地方人士集資,推鄭用錫轉請同知李慎彝聯袂稟請總督准予改用磚石築城。由用錫等親自督工。
林衡道教授在「台灣一百位名人傳」口述歷史(正中書局出版)提起:「用錫包攬築城工事,正好那時道光皇帝死了,皇帝一死,公家工程立即停辦三年,在這三年之中,包辦工程的款項可由包家自由應用,這是非常有利的事,鄭家也因而致富。」這一段故事,據清朝年代表: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,而竹塹城卻於道光六年興工,道光九年完工。那時宣宗尚在人間,那來因皇帝駕崩停工三年?從時間上核對此說,發覺有誤。不過在築城期間,用錫的尊翁崇和老先生,於道光七年歸隱道山,享壽七十有二,用錫丁憂三年不出仕,卻是事實。
磚石城範圍只有八百六十丈,比原來的土城小一些,四個城門,東門迎曦、南門歌薰、西門挹爽、北門拱辰。是全島結構最美的城門。城樓上面各設砲台,城外挖掘濠溝,由同知李慎彝監造、進士鄭用錫、員外郎林國華、生員林祥麟等負責總其成。從此竹塹城為北台重鎮,工商繁榮,輻輳往來,非常熱鬧。
後來政治中心移至台北,又甲午戰敗,清廷割台,城垣圮毀失修,到了一九O一年,北門街一場大火燒毀北門。一九二O年,市區道路規劃,西門與南門及其餘城垣均被拆除。只留一座迎曦門供人憑弔。筆者懷古鑑今,頗多感觸,亦附驥依韻吟成一絕,做為總結。
迎曦歲月幾經過,獨剩門樓認逝波。
雉堞殘霜城闕月,榮枯閱盡感懷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