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日據時期的漢文教育】
光緒二十年(1894)中日甲午之戰,清軍戰敗,乙未年(1895)訂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。士子突遭滄桑之變,全台譁然。在異國統治下,科舉廢止,進身之階斷絕。儒學被廢改為日式學校。新竹的明志書院遂改為新竹公學校。公學校設立當初,為廣招徠,並未廢止漢文科。校內除了日籍教師外,也聘請漢文教師指導以本地話教讀漢文,實施雙語教學。
改隸之後的台灣生員及儒士,為維繫漢學於不墜。有許多人設帳授徒,成立詩社。造成日據時期詩社不減反增的現象。也因為如此,日吏推行的皇民化運動,終於未能得逞。
據統計:日據時期前後有上百的私塾在新竹傳教漢學。其中以鄭家珍耕心齋、葉文樞的讀我書齋、張純甫的堅白書屋、曾吉甫的鳳岡書屋,范耀庚、鄭得時的六也書房等常為市民提起,受業的學生也較多。直到抗戰軍興,日吏明令禁止私塾,也禁止日報的漢文版。但是據筆者所知,月刊詩報卻繼續發行,小型的詩社活動也未斷絕。可見私塾的地下活動仍然維繫。
本文錄自竹社社長 蘇子建老師所撰《塹城詩薈》一書。